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

关于编程方法的改进

我认为,从算法使用到逻辑陈述,都应该寻找更容易的表达方式。对于算法的使用,目前应该更加重用函数型(逻辑型)的编程思想。而对于逻辑的陈述,应该发展更好的人际互动界面。与更加丰富有趣的编程体验。
这其中需要将抽象表示为一种便于理解和应用的(图形)符号。然后利用这种符号来进行逻辑陈述。而对于具体的如变量名之类的输入,怎应该重用音声识别技术以减少编程中的无故时间精力损失。

整理一下参加东大言语处理学会年会后的心得体会

3月8日到3月10日,在东大的语言处理学会年会进行了三天,虽然自己没有发表,但是看了很多的发表和介绍,对于机器翻译,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。
首先,我认为承认翻译的可能性就默认了存在形式意识。虽然现阶段发明一种完美体现意识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,但是如果假设这种语言可以被生成,那么我认为一定是最好的翻译法。
为什么我认为形式意识是存在的,因为翻译其实是一种形式的交流,而交流意味着一个主观映射到了另一个主观,虽然无法证明这种映射是否呈现为理性,但是纯主观的交流过于唯心,而无法通过参照现实生活来映证其正确,所以我认为存在一种客观形势来作为主观与主观之间交流的媒介。
作为一种客观的形式而存在,理论上,应该具备能将一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。虽然,在各种自然语言中,不管是异词性或是同词性词语之间,都有着不同的抽象度。但是既然可以以一种客观的形式存在,就一定可以具象为文字或是图形。(这点同自然语言)
但是,这同时也说明了意识与语言具有内涵与外延的关系。
对于实词(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、动词、量词)的表示,不管是用图像(面向于人)或是编码(面向于机器),都是相对于虚词来说更简单的,即用意识这个名词时脑中所呈现出的图像来表示。对于虚词,因为虚词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存在的,而可以省略掉。
同样作为,实词。名词的表示方便于形容词(量词)而又方便于动词。但是应该把名词看作理解对象的一种主体认识,而把形容词看作认识主体的属性。而把动词看作主体对于时间的一种微分。这样最终可以归纳为一种关于主题的形象。
对于自然言语中语序的处理,我认为如果想要得到一种简练统一的语言,应该借鉴中文这样的独立语的特点。即将语序关系到语法上的动作施加者与承受者。也可以先将中文更加明确化,然后作为中间语言运用到机器翻译中。